一、大豆症青的症状和影响
大豆症青是指大豆进入生长后期,营养生长依旧旺盛,茎叶和豆荚保持绿色,叶片增厚,起皱、不脱落,结荚稀疏,荚绿色,有荚不鼓粒,形成薄片状小瘪粒,商品性极差。
“症青”是大豆生产上的突出问题,主要是病虫害、天气、肥水管理不科学等所引起的大豆籽粒不饱满。估计减产损失20%-80%,严重者可以绝收。
2017年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湖北等省份大豆发生“症青”现象,每亩产量仅有200-300斤;
2018年大豆“症青”现象更普遍,产量损失更严重,每亩产量仅有100-200百斤,有的颗粒无收。
因此,希望我们安徽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的大豆种植朋友,一定要注意田间大豆长势,发现问题及时解决,以免影响产量和收益。

二、大豆症青的原因和解决办法
1、病虫为害
有研究表明,大豆症青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点蜂缘蝽,飞虱、蓟马、盲蝽象、大青叶蝉、白粉虱等刺吸性害虫危害,尤其是点蜂缘蝽。吴存祥等(2018)指出,引起“症青”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点蜂缘蝽,防治点蜂缘蝽可以有效防止“症青”现象的发生。

大豆6-7叶期、初花期、结荚期、饱果期,喷施3-4次5%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,可以显着降低症青发病株比例,单株瘪荚率比对照下降76.3%,小区产量是对照的7.2倍。
因此,大豆生长后期,需要用噻虫·高氯氟、高氯·吡虫啉防治蜂缘蝽、蚜虫、盲蝽象、大青叶蝉、豆天蛾等。氯虫·高氯氟、氯氰·毒死蜱、氯氰·辛硫磷等防治食心虫,豆荚螟等。
此外,重茬大豆症青普遍发生,重茬越重空荚率越高,减产越严重。建议轮作换茬。改小麦-大豆-小麦-大豆连作为小麦-玉米-小麦-大豆或小麦-辣椒-小麦-大豆或大蒜(圆葱)-大豆-小麦-玉米轮作。

2、营养失衡
大豆缺乏硼、钼,氮肥施用过多,磷钾肥太少,也会导致症青现象的发生。
苏天增对来自商丘、宁陵和濉溪县20个地块的植株及土样进行测定,发病(空秕荚)植株根际土壤有效硼含量比正常植株土壤有效硼含量低34.6%。
水培试验表明:不同时期缺硼,大豆秕荚率都有不程度发生。
硼、钼:
结荚至鼓粒期,缺硼的单株秕荚率达26.5%,单株粒重6.8克,比对照减产46.9%,为最甚;
开花至结荚期,缺硼的单株秕荚率为19.2%,单株粒重比对照低38.3%。
大豆缺钼,叶片增厚变皱,并向下卷曲;叶面积减小,百粒重、单株粒数和粒重下降,严重时植株枯死。
磷酸二氢钾能够补充磷钾肥,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,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,使籽粒膨大。同时,还可以提高大豆抗高温、抗倒伏、抗病虫害的能力。
3、气候异常
开花结荚期连续高温干旱,鼓粒成熟期低温寡照,都会引起症青现象的发生。开花受精遇高温,无效花多,畸形花多,坐荚少,空荚多;成熟鼓粒遇到高温干旱,茎叶早衰,也不利于籽粒膨大。水涝情况下,根系呼吸受阻,无法吸收水分养分,叶片将大量发黄脱落。
因此,遇高温干旱,一定要及时浇水;遇大雨水涝,及时排水,同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,提高大豆抗性。


